四川省都江堰拉法基水泥厂日前开展了重金属试剂试烧工作,这是继北京水泥厂、华新水泥武穴公司、广州珠江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之后,我国又一个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也是“中—挪合作中国危险废物与工业废物水泥窑共处置环境无害化管理项目”之一。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召开了针对《水泥窑共处置危险废物指南》的第二次研讨会。此后,我国此类项目将有较为全面的理论依据和国家标准,有望在迅速开展后,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贡献。那么,除了“指南”之外,我国此类项目在推广中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如何稳步推进?中国环境报特约此领域专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教授级高工王新春撰文,介绍他的调查和研究。
我国燃料替代蹒跚迈步
5000家水泥厂只有10余家使用可燃废弃物
与国外情况相对照,我国在水泥窑可燃废物替代方面有近30年的国外跟踪、20年的推动和10余年的探索,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水泥行业采用替代燃料的时间短,燃料种类少,约5000家水泥厂中只有北京水泥厂等10余家水泥厂使用替代燃料,年替代量不足5万吨标煤,行业总体的燃料替代率接近0%。目前为止进行的工业化试点和试烧仍面窄、量少,不能为制定有关标准和法规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水泥窑替代燃料工作起步晚、进展慢,其原因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技术和相关配套体系的制约。我国水泥行业利用粉煤灰等固体废物作替代原料的数量每年约3亿吨,是固体废物利用的重要行业,国家在此方面有比较完备的政策、技术标准和鼓励措施,而在替代燃料方面基本是空白。
水泥工业是我国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之一,是“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水泥窑使用可燃废物作为替代燃料,不仅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而且是我国废物处置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水泥行业具备使用替代燃料和处置废物的基本条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政策、管理、生产技术、污染物控制等方面有成熟的经验可资我国借鉴,目前只欠政策的东风,其中,经济激励政策是促进水泥窑使用替代燃料的关键,环境政策是水泥窑使用替代燃料健康发展的保障。
发达国家做得怎么样?
2/3水泥厂使用可燃废弃物作替代燃料
替代燃料,也称作二次燃料、辅助燃料,使用可燃废物在水泥窑熟料生产中替代天然化石燃料,可燃废物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约一次能源,同时有助于环境保护,具有显着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使用替代燃料,其数量和种类不断扩大,水泥工业成为这些国家利用废物的首选行业。根据欧盟的统计,欧洲18%的可燃废物被工业领域利用,其中有一半是水泥行业,是电力、钢铁、制砖、玻璃等行业的总和。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使用替代燃料对节能、减排和环保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燃料替代的普及和替代率。使用替代燃料能够在熟料生产能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节约一次能源的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享受无排放待遇,同时实现利废、减排和降低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贯穿于废物产生、分选、收集、运输、储存、预处理和处置、污染物排放、水泥和混凝土质量安全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水泥行业替代燃料技术和经验已经成熟,成为发达国家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有2/3的水泥厂使用替代燃料,可燃废物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替代比例平均达20%。
以污泥处置为例,工业污泥和城镇生活用水处理厂污泥是欧洲水泥协会定义的14类替代燃料的2类,污泥是日本、德国、瑞士、荷兰等国重要的替代燃料。瑞士水泥行业替代燃料使用最多的是干化污泥,2007年达5.7万吨;德国从2002年处置4000吨猛增到2006年的23.8万吨,4年增长了58倍。日本水泥业使用替代燃料的数量逐年增多,其中城镇生活水处理厂湿污泥的用量2008年达303万吨,是水泥行业利用和处置废弃物的第三大品种,日本水泥行业处置污泥的数量占日本污泥产生量的30%。2007年韩国水泥行业处置污泥71.3万吨。
国外水泥行业燃料替代率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均有较高的替代比例。美国的替代率是25%,德国水泥行业的替代率从2000年的25.7%迅速上升为2006年的49.9%,6年几乎翻一番,荷兰是世界上水泥行业使用燃料替代率最高的国家,从2001年的83%上升为2007年的92%。2004年欧洲水泥行业共使用替代燃料620万吨,燃料替代率达17%,2010年的目标是27%。根据欧洲水泥协会报道,1995年欧洲水泥行业使用替代燃料替代了10%的燃料热耗,相当于替代250万吨煤。2001年欧洲水泥协会又把废物利用提到战略高度,提出“废物利用行动计划”(ActionPlanfortheUseofWaste),提出2010年燃料替代率目标翻番达到24%,最近又把目标提高到27%。
发达国家的大量生产实践和实验结果表明,水泥行业使用替代燃料和处置废物,回收废物中的能量和物质符合废物管理模型,新型干法水泥窑的工艺特点决定其技术优势,在生产合格产品的同时,利用和处置废物,避免二次污染,是产品质量和环保指标双达标、技术和经济均合理的有效途径。